上海闲话聊体育|上海最早额足球电影
“乒令乓浪起——”声落出手,出手心或手背。出租司机围成圈,用弄堂里儿时游戏争一张春季足球锦标赛决赛票。这是徐昌霖执导的《球迷》(天马电影制片厂,1962)中一个场景。
几番比拼过后,票落球迷司机(铁牛饰)之手。他在《南征北战》里的金句广为流传:“大炮不会上刺刀,解决战斗还得靠我们步兵”。在本片他也有金句:“我这条腿有个毛病,这球赛看不上啊,这油门也踩不动了。”
该片还有位大家熟悉的演员,他是《渡江侦察记》演情报处长的陈述,在片中演球迷医生。我幸会他在1987年,电视台《卫星气象》报道世界主要城市天气,缺少图像,需向观众征照。陈述冒酷暑踏脚踏车送来他拍的罗马等彩照。闲聊得知他爱好体育,特长游泳,40岁成了游泳三级运动员。在《球迷》中,他从桥上跳河里救人,42岁的他入水还来了个空中翻腾一周半。
《球迷》围绕球票展开。一票难求的交通队和医工队(分别由上海体院和青岛市足球队替身饰演)决赛,球迷医生在球场门口等待退票,球迷司机想进场却发现球票没了也在等待退票。司机妻子在家吃饭发现球票,原来是司机粗心将票揉进面团,她将票送到球场时,没找到司机反被人流卷入场。医生和司机猜拳争1张退票,医生最终获得球票。他进场不久便被人找去接生,于是便将票送给了司机;司机见医生乘不到车,便放弃看球,选择送医生前往。产妇产下双胞胎后,司机和医生赶回球场,球赛刚结束。所幸两队踢平将再战,医生妻子买了4张球票,将2张赠送给司机。影片足球技术指导有大名鼎鼎的上海足协原副主席孙锦顺,他3次入选国足夺冠远东运动会,还参加了1936年奥运会。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拍了3部足球电影,除了《球迷》以球迷视角表现足球带给人们的乐趣,还有《两个小足球队》(上海电影制片厂,1956)和《小足球队》(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1965)通过球员的球技与品质成长,展现追寻足球梦的过程,讴歌体育精神。
刘琼执导的《两个小足球队》是中国第一部足球故事片及第一部体育题材故事片。它讲述了初中同班好友、皆为足球健将的王力、周斌、李明的故事。三人考入市立三中后,王力、周斌分入高一甲班,李明分入乙班。周斌当选班体育干事,王力当了班足球队队长,李明在乙班也当了体育干事,组织了班足球队。王力在班际足球赛中好出风头,输球还踢伤李明。在教师、家长和同学帮助下认识错误,加入了校队,三人间的友谊进一步加深。
颜碧丽执导的《小足球队》则讲了一个班级队的故事。路阳是沪明中学初二甲班足球队中锋,比赛中因为喜欢个人表现被换下挨批,他离开班队与吴金宝等同学另组“无名队”。教练是大家叫“爷叔”的吴金宝三叔吴安,受他影响,路阳个人主义滋长,成绩下降。被他拉入“无名队”表哥黎明在班主任开导下打消退队念头,积极发挥正能量。班主任加强对路阳等同学教育并与吴安斗争,一场班级队与“无名队”球赛让同学们分清是非,使路阳重回班队。
“爷叔”形象首出于本片。上海人把“叔叔”叫“爷叔”,爷叔有亲眷和非亲眷。喊“小爷叔”是亲眷,称“老爷叔”无血缘关系。梁波罗演的爷叔是反面典型,一反他在《51号兵站》的正面形象,饰演无工作社会青年。
上海足球电影成为先行者并不奇怪,足球在清朝同治年间已在沪上出现,遂成为风行的第一运动。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上海人称“西联会”的上海足球联合会(SHANGHAI FOOTBALL ASSSIATION)成立,开启史考托杯、万国足球赛等一系列正规球赛。1924年,第一个中国人的足球组织——上海中华足球联合会成立,成功举办第一个中国人的足球联赛——上海中华足球联赛,改变足坛西人一统天下的局面。上海人忘不了那批球星:李惠堂、陈镇和、孙锦顺、周贤言、戴麟经、贾幼良、张邦纶、李垚、高保正、何家统……
在《小足球队》上映那年,据《上海体育志》记载:“到1965年,全市已有一半中小学建立校队,并经常进行校际比赛。全市各区县的业余体校也建有20余支体校足球队,形成了市优秀运动队的后备梯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一位法国老人夜探中国某公园,惊叹竟然没有流浪汉,狂赞“绝对安全的国家”
C罗缺席,葡萄牙4-2夺3连胜!B费世界波+双响,21岁新星首发造3球
与中坚力量共成长,2024建信信托艺术大奖评委会特别奖获奖艺术家凌海鹏
妈妈逗的时候配合着乐得不行,爸爸逗就“无动于衷”,小孩:我哄我妈呢,你凑什么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