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还在讨论战术合理性时现代篮球打得越来越不合理了
记得有一场勇士的比赛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库里在弧顶面对保罗的防守时,各种背筐运球,一旁的科尔脸上带着问号,表情严肃,摊开双手,仿佛在问“库里,你在干什么”。但随后库里做完这套动作,又投进一记三分球,科尔严肃的表情很快缓和下来,露出一丝笑容,摊开的双手立刻转过头,然后笑眯眯地回到座位上。
这是库里非常经典的一幕,有兴趣的可以在网上随便搜一下。相信看到这幅图的朋友第一感觉更多的是幽默感,但随着之后篮球形势的发展,似乎这幅图也在预示着篮球发展的方向。勇士队或者说库里正在引领一种篮球潮流,即使有些人不喜欢库里和昔日的勇士队,但这种潮流就在眼前,重要的是我们是否意识到了。
我也看过很多电视上对篮球比赛的解说,国内的国外都有,我发现国内解说和国外解说差别很大,国外的解说都是简单介绍一下场上发生了什么,谁拿了球,传给了谁,谁犯规了,谁走步了等等,高级一点的还可以讲讲球员的历史,本赛季的数据等等。
但我们国内的解说更专业更细致,不仅有前面说的国外解说,还包括中间用什么战术、什么对位,甚至还帮场上的主教练“指点迷津”、定战术等等,看来我们的解说是在借这场比赛,向普通篮球爱好者普及全面的篮球战术知识。
其实这很典型地体现了中国篮球从业者对篮球这项运动的理解或者认知。在中国篮坛,战术的地位肯定是大于个人能力的。或者说得更直白一点,在中国人的潜意识里,篮球还是一项集体运动。但现在随着篮球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感觉到篮球不是一项集体运动,而是一项很多人参与的运动。我们在训练球员的时候,还是按照战术设想去训练,过度地剔除个人的创造能力。所以我们看到,在我们CBA赛场上,如果出现反击三分球,哪怕教练在场,也会骂球员,如果球员投出高难度的投篮,哪怕教练在场,也会骂球员。
我们其实为自己的篮球理念付出了代价。去年男篮世界杯,我们输给了克拉克森,而不是菲律宾。克拉克森第三节连续的三分球决定了比赛的胜负。谁能告诉我,克拉克森投那几个三分球时,菲律宾队的战术设计是什么?说白了,克拉克森是战术,那几个三分球是战术。为什么亚运会上我们竟然输给了只训练了十多天的菲律宾二队?
由此我们也能发现中国男篮近几年成绩一落千丈的原因,就是缺少一个具备“单点爆破”能力的强点,缺少一个真正的战术核心。就连我们规划中的李凯尔,都不是这一类球员。放眼世界篮球强队,毫无疑问都有那么一两个强点,通过以点带面,实现了实力的飞跃。比如拥有东契奇的斯洛文尼亚队,拥有瓦格纳的德国队,拥有字母哥的希腊队。甚至拥有渡边雄太的日本队,拥有克拉克森的菲律宾队,实力都有了明显的提升。
我们太注重篮球的合理性了。在过去只有美国才有强者出现的篮球世界里,这是可以接受的。但在强者无处不在的现代篮球世界里,这似乎已经不可接受了。现代篮球似乎是一个“非理性”的篮球世界,一个各种个人解读和一两个人就能改变比赛进程的篮球世界。
当然还是要说,不合理是相对的,不能走极端,谁拿到球就扔。基本的跑位、站位,基本的篮球素养还是要的。只是我们设计战术的时候,要根据人来制定,而不是根据战术来培养人。同时,我们的青训体系,还是要先培养会打篮球的人。